收藏 留言

校长信箱 联系我们 在线报名
教学研究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>专业建设>>教学研究
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探索—李应华

发表人:山西省经贸学校门户 浏览次数:195 发布时间:2013/5/7 9:13:20

 

[摘要]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,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,应当以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,同时,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要不断改革,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市场的需

要,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。

关键词:职业教育 课程设置 教学改革   实训教学

近年来,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发展,以及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,各中职学校都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、新方法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,传统的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,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。培养信息时代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、动手能力强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,而要实现这一目标,必须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。同时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。特别是计算机专业,新知识、新技能日新月异,由于中职学生没有高中阶段文化课的学习基础,所以在专业课的开设过程中,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。针对近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,以及对实习生的跟踪调查,我们就目前社会上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状况,及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了解。同时,对如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紧密结合,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,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。并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,以下是我们在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、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变等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改革,与同行共同探讨。 

一、中职计算机专业传统课程体系设置

1、传统课程体系结构

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。其中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,同时也是为专业课奠定基础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,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。主要有计算机基础、微机组装与维护、数据库技术、程序设计、图像处理、计算机网络、网页设计等。实训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专门强化的一项任务。但实训课基本上都安插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来完成。

2、对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的分析

学生在入学时选择专业学习的目的,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三年的中职教育,学到一技之长,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,能学以致用。通过分析现有课程设置以及我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,我们了解到:一方面,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不扎实,例如: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汉字输入方面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;另一方面,对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学习不深入。例如:学校在招生宣传时,要制作一个大型展板,其中的板面设计和图像处理让学生来完成,但学生制作出来的板面是零散的,而且只能在电脑上看,不能喷刷成展板,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使用,这给我们的启发很大。实事上,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,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和与实际要求符合的意识,原因何在?其一,我们的课程设置多而不精,学生对各方面知识都是一知半解,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。其二,没有专门的实训课程来强化各专业课的训练。其三,没有和企业或用人单位密切沟通,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。这样就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,只能是教学型人才,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,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,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适合实际工作的需要,从而为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。

二、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

1、教学计划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

教学计划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,是在开设一个新专业时制定好的。但随着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,教学计划应紧跟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随时修定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,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目标,突出本专业特色,所以教学计划的修定应该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,课程设置要符合实际需求。

我们以三年制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,在修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:在前两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以苦练基本功为目标。主要是以OFFICE软件中的各模块为中心,对学生进行中英文录入、中文排版等进行强化训练,要求一年级结束时,大多数学生的汉字录入速度要达到65/分钟以上。在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以本专业技能为目标。如:动画制作、网页制作、视频制作、图像处理等,同时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也为每年的技能大赛选拨人才。在第四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以实训教学为目标,并将其做为本学期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来规划。一般情况下,第四学期有2/3的课程是技能强化训练,我们称之为专项技能训练,主要是真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主要专业课进行提高和强化训练,并按排2-3次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,了解用人单位在一些常用软件方面的特殊需求,从而为学生三年级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2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,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

根据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,课程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,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,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。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要。例如:电子排版,我们一般学校开设的都是OFFICE软件,但在社会上使用的是专用的排版系统,而且新的排版系统也在不断推出,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学习OFFICE的基础上,了解一些常用的、最新的专用排版软件。

3、改革教学方法,提高学生学习兴趣

 由于职业教育招生困难,导致生源的整体素质在逐年降低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较低,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。但经过客观的分析,并不是这批学生没有能力,而是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,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,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,激发学习的主动性。例如:汉字录入课程,我们要求学生学习五笔汉字录入,教师讲授内容大约需要20课时左右,大多数时间是靠学生练习来提高其输入速度。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,如果把五笔输入方法教给学生后,单靠学生自己练习,不但没有效果,而且最终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。所以,针对这种情况,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在学生熟记字根的基础上,按照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分类,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完成各类别汉字的输入,每节课布置固定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,并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测试来确定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,并将完成情况登记在册,以此来记录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,教师做到心中有数。这样以来,老师们上一节汉字录入课并不轻松。教师的背课内容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,把枯燥的汉字录入课,变得有兴趣、有趣味。另外,在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,在全校范围内搞一次汉字录入大赛,并颁发学校汉字录入合格荣誉证书。这样,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,提高了学生苦练基本功的积极性,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每年的全省技能大赛选拔了人才。

4、以赛代考,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

传统的期末考试是教师出题,统一安排来进行。这样的考试学生也习以为常,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,所以大多学生认为只要60分以上就能过关。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。我们在期末考试上做了一些偿试,对每学期课程中技能实践比较强的课程,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试。主要做法是: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的学习情况,结合实际需求,为学生准备一些素材和要求,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安排时间让学生去完成,最后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提交给教师,由教务处组织专门的评委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,并确定一、二、三等奖。这样即简化了期末考试,也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

5、结合实际工作要求,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。

基于计算机专业开设课程多的特点,在实际应用中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,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。例如:我们在学生学习了图像处理、动画制作、网页设计这些课程后,在最后一个学期,将这三门课组合成一个实训课程,要求学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,完成一些具体的实例操作。这样即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,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,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。

职业教育对多数学生来讲仍然是一种就业教育,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,忽视了技能训练、能力培养,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,因为用人单位接受毕业生时首先考虑的是顶岗操作。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放在首位,这样,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。参考文献: 《课程.教材.教法》     实训教学:优化教学过程的若干要素    朱孝平